xinli
 
 
殡葬礼仪心理上的起源,在于原始人的“思维水平”成熟到某一程度,其理解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,此时:
 
  第一,原始人能将“生”与“死”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区分开来,进而能明晰地“意识到”自己将来也会有“死亡”这一事件的降临,因而要将自己所属的这一团体中的每一成员的死亡,用一种仪式将死亡事件“包装”起来,使生命具有某种“神圣性”。也就是说,原始人不再对死去同伴采取“弃尸”的行为,而是通过一种仪式后,将其安葬。这是原始殡葬礼仪的心理基础。
 
  第二,原始人视“死亡”为一类非常不幸的境遇,这是由“恋生”的生命本能为基础的,因而,他们用“悲痛”来“装饰”殡葬礼仪,以此“表达”对于生命永逝的怀念与感伤。这是原始殡葬礼仪的感情基础。
 
  第三,原始人视“死亡”、“彼岸世界”为一类无法理解的神秘事件,并由于对“永生”的眷恋、对“死亡的焦虑”,因而产生了“灵魂”、“彼岸”、“来世”等观念,以满足对于“永生”的渴望。即便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,人们对死亡一类事件仍然是心存神秘和焦虑,对永生仍然是心存渴望。因而,任何一个民族殡葬礼仪,都是以“死者有知”、“灵魂不死”为前提或假设前提的,都是为“死者的灵魂”去另一个世界“送行”,并表达生者对死者某些复杂的感情的法定程式。它们构成原始殡葬礼仪的认识论基础。
 
  第四,进入文明社会以后,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,社会因素逐渐渗入,除了对“灵魂不死”时常怀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之外,殡葬礼仪变成了人们任意打扮的“小女孩”——统治阶级用殡葬礼仪来区别亲疏、显明贵贱、表功彰德,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或道德伦理;老百姓用殡葬礼仪来团结族群、沟通感情、教育后代,或是炫财富、争面子、表孝心等,不一而足。这是殡葬礼仪的社会基础。